最近開始主動收集了解中文字體排印的相關內容,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決定開始使用「中文引號」了。
中文引號?#
我這裡說的「中文引號」就是現在正在用的這些框框 「」
。
最早知道所謂「中文引號」的存在還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翻字典的附錄中標點符號的用法,知道了豎排文字中的引號是一個直角,或許是因為這個獨特的符號語文課上沒有學過,所以我看了一遍就印象很深刻。後來初中有一次做黑板報,我負責寫一段豎排的文字,遇到引號時,我有點激動又有點不安地使用了字典中的那個像一個直角一樣的引號,我記得當時被語文老師看到了,那個快退休的老師眯著眼睛說我竟然還知道這個符號,又說這個符號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用了。
當然,在學校時期,和答題卡打交道的年齡,我是屬於根本不知道自己不了解所謂「字體排印」的,寫作文的時候對著方格稿紙,我自然也要乖乖按照標準和習慣使用標點符號。後來再次看到這個「中文引號」的討論是在知乎上,我本來是搜索一個關於輸入法的問題,在回答結束後的相關推薦裡,我看到了一個有關引號的問題,於是就順手點開看了看,裡面的人多在爭論「方引號」和「彎引號」的區別。彼時的我完全不了解設計,更不用說什麼他們張口閉口的「typography」了,當時的我只覺得聽他們說得雲裡霧裡,滿腦子都是刷知乎常有的「神仙打架」的感覺。
字體排印!#
到大學階段,在終於有了相對自由地安排時間的權力之後,我開始慢慢接觸到設計。一年級必修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上需要學習 MS Office,在學習 Word 的時候也開始了解了一些字體排印的相關內容,我開始知道文字應該怎麼對齊,標點符號應該放在哪裡,應該使用什麼標點等等的問題都屬於字體排印學的範圍。而真正將我為我打開字體排印大門的應該是 UX Coffee 的一期播客「聊聊中文排版這件小事」。我還記得當時我是在去吃晚飯的路上點開的這一期博客,飯吃完了博客還沒結束,我就坐在桌子前一直聽完這期播客才動身收拾桌面。
我才知道,原來平常一些自發的「習慣」或者說「強迫症」原來是有專門的、規範的、科學的標準的,甚至是一門學問。我欣喜地感覺我發現了寶藏。以後的一段時間,我看了許多相關的文章,才慢慢發現中文字體排印其實是現狀堪憂的。用 Eric 的話來說就是「中文排版的技巧和金屬活字一起消失啦」。我們告別鉛火之後,把專業的中文字體排印也留在了鉛火年代。近年來,我們為了快步追上西方主導的科技革命的步伐,一頭扎進西方標準裡,做了許多削足適履的犧牲。
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這個「引號」,現在我們使用的「彎引號」“”
是我們從英語中直接借鑒得來的。由於每個字母的寬度和單詞寬度都不同,所以英文排版基本上不存在詞與詞對齊的問題。然而中文本身是方塊字,一個字佔據的寬度是固定的,一般來說,標點佔用一格漢字是最有利於對齊的,然而「彎引號」 “”
佔多少寬度一般是由字體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網頁中的 CSS 中英文字體在前,那麼我們所有的「彎引號」都會先適用英文字體,所佔用的寬度就不一定是一格中文的寬度了,這樣很容易會干擾我們的排版。而使用「中文引號」則不會在英文字體中有所對應,一個引號會固定佔用一個全身的寬度,這樣整體排版會更加整潔、更加符合規範。
為什麼要重視字體排印?#
所以我為什麼突然要開始重視這些東西了呢?
誠然,設計與審美無法填飽肚子,也無法顯著提高綜合國力,所以它們曾被我們忽視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然而當我們奇蹟般狂奔四十多年後,我們的筋骨高大而強健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將一點點注意力放在我們的肌膚與面容上?我們計算老師曾經對我們說:「我們這一代人學數學、物理、計算機、化學、農學,就是為了你們這一代人能安心研究美術、詩詞、歷史……」我們這一代人享受著前輩們的奮鬥換來的吃穿不愁,我們自然不能坐享其成。為了生計,我們曾經暫時放下了一些傳統文化中美的東西,我們現在是否可以將它們重新拾起,細細研究?
每個人都知道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樣一個擁有燦爛歷史的名族不能只滿足於吃飽穿暖。我們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其中之一 —— 活字印刷術,就與字體排印有關。但是讓當下的我們拿出一些能代表中文字體排印學的作品或者著作,我們卻很難列舉一二。
我們中文使用者的情感要寫在中文下,而中文是由一個個漢字組成的。再好看的字體中的,一個漢字不可能承載一切,而只要我們將漢字放在一起,連成句子,組成段落文章。要想我們的文章看起來大方得體,舒適易讀,我們就必須要進行字體排印。
我明白肯定會有人說這些形式主義的花架子都是些沒必要重視的,重要的是內容本身。我想說,重視外觀與形式不代表忽視內容,而是在內容本身足夠優秀的前提下,形式上也要追求盡善盡美。內容和形式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如果內容足夠優秀,何必要吝嗇修飾外表的那一點點精力呢。追求得體、優美的外觀不一定是形式主義,也可以是對內容足夠自信之後仍然精益求精的體現。
所以我為什麼要使用「中文引號」?#
我們已經有了「彎引號」了,為什麼要改變習慣使用這個直角的「中文引號」呢?理由很簡單,這個符號更「美」。這個「美」不是我無理取鬧,是我個人的理由的。
首先這個符號是專屬於方塊字的。正如上文所說,「中文引號」在英文字體中沒有對應,所以能比較穩定地佔據一個全身的寬度,尤其是在網頁上能很好地改善對齊問題。
另外,個人看來這個直角的引號和方塊字更「合衬」。逗號、句號和頓號這類標點體積比較小,而且統一處於左下角,更多露出右側空白;書名號、括號、冒號這類標點雖然體積大,但是位置相對居中,感覺相對比較平衡。然而就是 “”
這對引號,大小黑度比較大,但是彎曲在文字的上方,總覺得有點不協調。
當然,我知道這不符合習慣,但是「從來如此,便對麼?」我們這個習慣來自國家標準,然而我們這套標準,還是我們不清楚中文字體排印的價值時制定的,是對英文標點的全面借鑒,不一定就真的適合中文。我們使用標點符號,應該追求美觀和易用中選擇一個平衡。在 “”
和 「」
同樣易用的情況下,我作為一個個人,會選擇我個人認為更美觀的後者。
我無意說國家的標準是「錯誤」的,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有當時的原因的。我想用自己這個或許無關緊要的行為提醒我自己:抱怨和嘲笑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如果想要改變中文字體排印目前相對落後、被動的局面,就必須真正行動起來。
更多請閱:#
- W3C Working Draft:中文排版需求
-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字體排印學
- UX COFFEE 設計咖 No. 64:聊聊中文排版這件小事
- 文字設計博客:Type is Beautiful
- 孔雀計劃:中文字體排印的思路